储能新“鬼故事”!多花钱也买不到电池……
Sep 29, 2025
如今,储能电池供应出奇地短缺。
不久前,一位业内朋友向我抱怨,储能电池现在非常难买到。很多客户不再问价格,而是问交货时间和供货情况。一些制造商甚至愿意支付溢价来确保供应,但他们仍然面临短缺。
这表明,当前储能电池市场的供需形势已经异常紧张。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工厂生产线已满负荷运转,订单积压至2026年。客户缺货已成常态。一些厂商甚至直接告诉买家,他们可能要到年底才会有库存。
储能电池为何突然变得如此稀缺?
事实上,储能电池市场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增储能装机容量23.03GW/56.12GWh,装机容量和能量容量同比增长68%。全球储能电池单体出货量达240.21GWh,同比增长106.1%。
今年海外市场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新增储能订单及合作近200个,累计超过160GWh,同比增长超过200%。
9月25日, 储能电池单元 制造商瑞普兰骏宣布,已与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 Energy Vault Holdings, Inc.(以下简称“Energy Vault”)签署了 2026 年美国供应协议。 电网规模储能解决方案 。
根据协议,瑞普兰骏将向中国市场供应3GWh 储能系统 比亚迪储能将于2026年与Energy Vault签署储能系统供应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澳洲、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合作。据悉,Energy Vault是瑞普兰骏的长期海外客户,已向其供应超过1.5GWh储能系统。今年5月,比亚迪储能与全球知名可再生能源公司Grenergy签署储能合同,为Grenergy位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绿洲六期项目供应3.5GWh储能系统。此前,比亚迪储能已为该项目前三期供应了3GWh储能系统,使双方合计供应量达到6.5GWh。
据悉,该协议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储能供应协议,比亚迪储能将向Grenergy公司埃琳娜光储电站提供624台MC Cube-T电池储能系统。埃琳娜光储电站是阿塔卡马绿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446MW光伏装机容量和3.5GWh储能容量。
今年早些时候,在阿布扎比可持续发展周(ADSW)上,阿联酋国际可再生能源公司马斯达尔宣布了全球首个大规模全天候千兆瓦级光伏+储能项目的首选承包商和供应商。宁德时代作为电池储能系统(BESS)的首选供应商,将提供19GWh的储能系统。更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锂电池材料公司龙蟠科技宣布其控股子公司力源(亚太)与宁德时代签署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采购合作协议》。该协议预计将在2026年第二季度至2031年期间向宁德时代海外工厂销售15.75万吨符合约定规格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合同销售额超过60亿元人民币。这表明,龙头厂商也在积极扩大产能。
国内市场方面,政策变化正推动需求结构优化。136号文件的发布,取消了新能源强制储能要求,最初引发了市场担忧,但电力市场改革反而提升了储能的经济可行性。为确保项目盈利,新能源开发商加快了项目建设和并网速度。上半年项目并网截止日期也提前至5月31日,引发了短期抢装热潮。
海外订单的持续交付是造成当前国内电池电芯供需暂时失衡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电池电芯厂商的技术进步也是重要的触发因素。
目前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314Ah和280Ah电池供应短缺,到100Ah电池也供应短缺,当前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供需之间的暂时错配。
据了解,314Ah等大容量电芯凭借高能量密度、兼容国际标准电芯箱体等优势,已成为市场主流。然而,许多企业将280Ah产线转换至314Ah产线需要3-6个月的时间,导致产能爬坡缓慢,大容量电芯供应紧张。储能电芯产能建设周期较长,从规划到投产需要6-12个月。到2025年需求爆发时,大多数企业尚未实施扩产项目,短期内难以弥补产能缺口。
与此同时,产能分化日益明显。龙头企业主攻大容量电芯(500Ah及以上),中小容量电芯产能有限,导致部分尺寸电芯供应不足。此外,一些技术落后的企业产能利用率较低,无法满足高端市场需求,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
领先制造商满负荷运转
面对当前订单激增的局面,国内储能电池企业尽管开工率已满,但压力依然存在。龙头企业面临产能紧张的局面。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订单已排至2026年第一季度。
相关研报显示,7月份以来,国内外储能电池生产进度持续创历史新高,近一线厂商产能满负荷运行,部分厂商即使通过托管或租赁同业产能,也难以满足订单需求。9月18日,江西赣锋锂业、惠州亿纬锂能等多家储能电池上市公司在投资者回复中均表示,目前储能电池产能已满负荷运行。
海辰储能相关负责人还表示,海辰储能厦门、重庆基地自今年3月以来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并持续至今。目前工厂订单排到年底,生产计划极其排满。
结构性分化加剧,行业面临大洗牌。
这波储能热潮势不可挡,但也暴露出不少储能企业无法快速应对市场脆弱性。
在电池单元短缺的背景下,储能市场也正经历着艰难的转型,现有供应链正在被淘汰。目前,数以万计的储能企业面临注销、停业、清算等异常情况。项目延期、终止、裁员和关闭的激增,直接预示着行业深度调整和重构。
残酷的价格战一直是储能行业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过度同质化的产品竞争也使得整个储能市场的“技术革命”陷入僵局。
这种恶性竞争不仅侵蚀了企业的合理利润,还容易导致产品材料、工艺设计、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偷工减料,对储能项目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造成重大风险。
近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表示:“一些企业不注重研发,更注重产品规格,在质保、寿命等方面也比较随意。从运营结果来看,一些项目的实际运营寿命与这些企业的承诺相差甚远,有的甚至不到承诺寿命的四分之一。”
对于目前电池芯缺货的情况,有业内人士认为,储能电池芯缺货将持续到2026年下半年,且价格仍有上涨空间。此外,目前的缺货情况将进一步影响集成商,目前已有多家储能柜企业考虑涨价。
展望未来,储能产业正进入“规模与技术”双重竞争的新周期,表面看,供需失衡,但背后,电力市场化改革和全球能源转型正在孕育新的产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