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又遭殃?储能面临重大考验……

Oct 22, 2025

10月18日,国航杭州飞往仁川CA139航班在高空突发事件:行李舱起火。

据国航官方公告,火灾是由 锂电池 一名旅客放置在行李舱内的随身行李发生自燃。幸运的是,机组人员反应迅速,处置得当,飞机安全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机上无人员伤亡。

虽然这起“飞行中起火”很快就被扑灭了,但却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这不仅仅是一场意外,它还引发了人们对锂电池安全性的现实思考。随着储能、电动汽车和移动设备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我们真的准备好面对锂电池时代的安全风险了吗?

这些看似“小概率”的事件,其实都隐藏着同一个隐患:锂电池热失控。

锂电池在遭遇内部短路、过充、压力或高温等情况时,会发生一系列的放热反应,温度会迅速飙升至数百摄氏度,引发电解液蒸发、气体膨胀,最终引发火灾甚至爆炸。

在万米高空的飞机密闭客舱内,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上,民航当局早已意识到风险的严重性。

今年上半年,中国民航局先后发布《关于提交航空运输防护装备采购申请的通知》(局发[2025]712号)、《关于落实航空运输防护装备配备工作的通知》(局发[2025]961号)等通知,要求民航机组人员配备航空运输防护装备,保障航空运输安全。6月,中国民航局更进一步,发布《机载锂电池应急处置指南(MD-TR-2025-01)》,直击“锂电池安全”这一行业痛点。

事实上,锂电池安全问题不仅存在于航空运输领域,储能行业也面临严峻挑战。

储能行业近几年蓬勃发展,但频发的事故也给这场能源革命蒙上了一层阴影。据不完全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全球就发生了数十起储能火灾,几乎全部发生在美国、韩国、日本等储能大国。

今年1月,位于加州莫斯兰丁、由维斯特拉能源公司运营的全球最大储能电站(300MW/1200MWh)一期发生火灾。火灾原因是LG Energy Cell的NMC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导致火灾失控。2月,剩余电池再次起火,导致该设施70%的设施被毁。

今年 3 月,一处 光伏储能 韩国全罗南道康津郡三星电池工厂发生火灾,510平方米的储藏舱和3852个电池模组被烧毁,造成财产损失共计100亿韩元(约合4970万人民币)。初步调查显示,火灾由电池过热引起,可能与三元锂离子电池电芯热失控有关。

今年9月,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Townsite光伏储能电站发生火灾。据报道,该项目拥有90MW/360MWh的储能容量。调查显示,火灾原因是冷却液泄漏,导致电池单体热失控。事故后检查中,调查组在多个未受损的电池组之间发现明显的烧焦痕迹,这可能对大型储能装置造成连锁风险。

随着储能电站调度频率的不断提升、系统运行强度的不断加大,安全问题日益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这种“火线焦虑”正迫使整个产业链重新思考:储能行业如何从“拼设备”走向“拼安全”?

中国显然早就意识到了这一潜在风险,并在近年来频频采取行动解决安全问题。

《风光储联合电站设计标准》(GB/T51437-2021)将于2021年12月1日起实施,为风光储联合电站的设计提供规范。

今年8月,我国首个储能用锂电池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GB 44240-2024《储能用锂电池安全要求》正式发布。 用于电能存储系统的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 》正式生效。

新国标对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阈值设定了严格的要求,新增了23项极限测试,包括电芯级振动、浅穿刺、强制放电等,要求极其严苛。过充测试要求充电能量超过现行标准,电流提升约30%。热失控触发后,电池电芯在1小时内不得起火或爆炸。热失控传播测试要求用激光或热源触发中心电芯,并观察24小时无外部火焰。

这标志着我国储能产业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平稳增长阶段,只有跨过这一关键的安全门槛,储能才能真正成为新能源体系中最可靠的力量。

过去几年,储能行业发展迅速。

无论是光伏电站的分布式储能,还是用户侧工商业储能,大家都在比拼速度、成本和规模。谁的系统成本最低、项目启动速度最快,谁就能占领市场。

9月17日,在2025世界储能大会开幕式上,锂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他指出:“过去三年,储能系统平均价格下降了约80%,最近一次集采项目中标价格甚至不到0.4元/Wh,与成本偏差较大。” “过低的价格必然导致材料和规格的降低,给行业带来质量安全风险。”

频发的安全事故也证实了这一点。

随着“储能系统起火”新闻频频出现,整个行业意识到“便宜”不再是竞争优势,“安全”才是新的门槛。 储能电池 企业正在加速研发磷酸铁锂、钠离子、固态电池等更高安全性技术。储能系统集成商开始融入智能温控、AI预警、组件级监控等数字化防护措施。电站运维也正在从“常规巡检”向“智能诊断+云端监控”转变。

换言之,储能行业的竞争逻辑正在被根本性改写。

从资本角度来看,这种变化也在加速。自2025年以来,储能行业的融资趋势发生了显著转变,资本不再盲目追求“装机规模”,而是更加关注拥有核心安全技术、系统集成能力和数字化管理能力的企业。

安全、稳定、可扩展的储能系统正在享受更大的政策红利和市场定价权。

未来储能行业的竞争不再是谁先上马的竞争,而是谁能在安全性和效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从机房锂电池自燃,到储能电站火灾,每一次事件都提醒着整个行业:安全永远不是一笔可以协商的成本,而是支撑行业发展的生命线。如今的储能,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电力中转站”。随着新国标的全面实施,以及智能安全体系的不断完善,储能行业格局将被重新定义:它将不再是光伏、风电的“配角”,而是能源转型的战略支点。

但只有安全成为底线,储能才有未来。

留言

留言
如果您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并想了解更多详情,请在此留言,我们会尽快回复您。
提交

首页

产品

whatsapp

接触